本篇是去年底整理的心得,或許內容不夠成熟、周全,
但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吧。
我是抱著這種想法把它轉貼過來的。
1.透過質性資料來提升量性結果的實質意義
在量化取向的研究中,使用標準化的工具(如:問卷、量表、心理測驗等
比較容易獲得結構化的資料。妥善的選用標準化工具,或者精心設計問卷/
量表的內容之後,就可以獲得向度分化明確的資料。測驗的設計(如信/效度
的處理程序)涉及一些統計方法,我不熟所以跳過。
所謂「精巧設計過」的標準化工具,就是將資料的蒐集程序、內容加以控制,
使得作答者在有限的項目中進行有限的選擇,答出有限的答案。作答程序
越是嚴格控制,標準化工具越顯得精巧,例如有名的魏氏智力測驗。高度
控制(高度結構化)的答案資料有助於統計分析,然而當研究主題涉及人的
想法、感受、經驗時,標準化工具獲得的資料因為太有限,就不夠用了,
研究者必須藉助其它的方法來蒐集資料。
關於在量化取向的研究中運用質性研究策略的情況,我常聽到論文口委說:
希望研究者蒐集一些質性資料,來提升量化資料的豐富性,或進一步解釋
量化資料的結果,得到研究成果(或介入策略)在被研究者心中的「意義」。
為什麼「意義」很重要?比方說,我們在解釋ankle joint ROM的時候,不會
只告訴個案治療目標是幾度,通常會再補充說明:角度維持在幾度,它才能
夠如正常人般走路-因為對個案而言,關節功能比關節角度來得有實質上
的意義。
由於每個人的處境不同,因此對於相同結果的解讀也不一樣,也可以說,
該結果對個體的意義不同。沿續前例,「正常走路」或許意味著小一學生可以
自由地走去上廁所,而不需要麻煩其他同學;或許意味著老人家移動時可以
不拿引人注目的拐杖...諸如此類。
單從「意義」這個概念,大概就可以想像質性資料是相當豐富而多元的,相對
於量性資料來說,也是比較「不受控制」的-透過質性研究的策略,你無法
預期會蒐集到什麼樣的資料,也無法預期自己什麼時候才能蒐集完。
在質性研究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資料飽和」。資料飽和是指,在此時此刻,
我已經盡力把能蒐集到的資料都蒐集到了,也盡力去捕捉到資料呈現的各種
可能性,再怎麼跟個案聊也只得到非常類似的東西,好,資料飽和,準備分
析。我想是因為質性的資料太過豐富多元,所以研究者必須給自己設定終點,
否則資料蒐集永遠不會結束。
不過那是從事質性研究者的噩夢,退一步來看,不同的研究策略適用於不同
的目的,在一個以量性取向為主、質性策略為輔的研究中,不見得非資料飽
和不可,也許你手中的量性資料已經具備很充份的實質意義了,質性資料只
是作為補充,呈現出與量性資料不同的面向。基於這樣的前提,我繼續整理
關於訪談的心得。
2.訪談不只是一種蒐集資料的策略
訪談大略可以分成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結構化訪談比較類似一問一答的形式
研究者將問題全部事先擬好(頂多留個「其它」讓受訪者回答),然後針對這些
問題蒐集受訪者的答案。你當然可以預期,這種策略對訪談過程充滿控制,
得到的資料相對有限,但如果你本來就不想得到太深入的資料,又或者有一
大堆受訪者(如:民意調查或戶口普查),那使用這種策略可以省下很多的時間
和精力。
非結構化訪談的控制程度比較低,但也不是像聊天般隨口亂扯。它是因應研
究者與受訪者的關係還不夠,或研究者對於想要探究的主題與向度還不是那
麼明確(或對於重要的議題還不夠敏感)等情況,可以用來發掘重要話題,或
維持受訪者分享的動力;最重要的是,非結構化訪談比較能夠獲得比較深入
的資料,譬如意義、感受等。
在非結構化訪談中,半結構化訪談策略是比較常見的。研究者根據訪談目的
、自身對研究主題/向度的了解、前人文獻等,先擬定出訪談大綱,然後依照
大綱進行訪談。因為訪談大綱會引導整個訪談過程的進行,擬定的過程必須
謹慎(跟問卷的預試很像),不外乎考慮指導教授的指示、諮詢專家意見、進
行pilot訪談...等,反正就是回歸一開始的研究目的,然後依照實際練習的
結果修正,直到拍板定案。到了實際訪談時則要保持彈性,將對話盡量控制
在訪談大綱包含的範圍裡,除非受訪者一再地提及某些議題(表示該議題或信
念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訪談者的提問會直接引導受訪者回應的方向,因此,訪談不只是單方向地蒐
集資料,而是雙向地在建構意義-這個概念比較抽象,簡單地說就是,研究
者本身會影響訪談的結果。受訪者可能因為察覺到研究者的期待,而對某些
議題分享得更多、更深;或受訪者可能因為對於某些話題有難言之隱,選擇
不對研究者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或受訪者企圖討好研究者,漸漸出現答題
的反應傾向...這時候你所蒐集到的資料就不那麼值得信任了。因此,要如何
與受訪者建立關係?研究者要怎麼提問?對受訪者的分享要如何回應?許多
【質性研究方法】或【助人技巧】的書都可以參考。
手邊有的幾本書,推薦如下: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24404
*這本書是簡翻繁體,但寫得不錯,其中第10~13章都在講訪談。
Bogdan R. C. & Biklen S. K. (2001). 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李奉
儒等譯)。嘉義市:濤石文化。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1772
*對於訪談時的細節有諸多提醒與建議,p.138~149。
王仕圖與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與林本炫(編),
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第二版)(頁97-116)。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這是該書的第5章,閱讀起來算是流暢易懂的。
生涯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行
旅途才剛開始,我就什麼都想帶走。
- Jan 18 Mon 2010 22:01
關於訪談的二三事(1)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