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把刀,謝謝你導了這部電影,觸動很多很多人藏在心底的一塊琥珀,
也讓很多很多青少年對於未來懷抱著希望,期待自己繼續堅持下去。
朱學恆看完電影說(類似的概念):
青春是一段永不褪色的光影、永不改變的記憶,
一旦經驗過,就永遠封存在琥珀當中,
那些後悔的、錯過的、美好的、悸動的、愚蠢的、幼稚的...
再也沒有人可以改變,也沒有人可以抹滅,是專屬於你的青春年少。
儘管如此,我還是要提出異議:
進入大人的世界後,
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劇中角色一樣維持不變的個性和生活態度,
長大,不只是換穿一套比較像樣的衣服、維持學生時代的習慣,就可以混下去的。
決定重考的人心情不會那麼輕鬆,重考完的人心理狀態不會和重考前一樣,
一直不告白、一直等對方告白這種事,誰鳥你啊,少浪費別人的青春了。
成長,沒有那麼簡單。
一旦失去對方,或是失去自己,你就再沒有機會回到當時的狀態,
因為人會改變,人會長大,人不會回到過去,
當你有過幾次刻骨銘心的"失去"的經驗,你就不會覺得長大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
當你心裡每次想起每次後悔的未竟事宜累積得越來越多,你就不會覺得成長有多麼輕鬆。
雖然我很喜歡這部歌頌青春的"完成式"(用電影來完成某些未竟事宜)電影,
但還是忍不住一直潑它冷水,誰叫我已經是一個討厭的大人了,
大人都是這樣破壞年輕人的期待與想像的...
這部片不由自主讓我想到另一部弔念青春的電影-九降風,
但我想兩位導演想傳達的意念不同,劇情的震撼點也就很不一樣,
"成長"在[那些年]是一種年少輕狂的延續,所以柯騰的人生只要不停的戰鬥就不會變老,
但在[九降風],"成長"是一種不可逆的過程,往往是在某個特定時間點才會有深刻的感受。
當小班長鎖上了鐵門、阿行砸碎玻璃、
阿彥的心跳停止、小湯離開城市、
當藍色蝴蝶的歌聲響起,就象徵著從青春中畢業,從稚嫩的少年轉變成苦澀的大人,
然後,所有的遺憾與錯過、所有的包容與諒解,才一鼓作氣湧上心頭...
柯騰因為太愛沈佳宜而完全不需考慮、一馬當先就衝上前熱吻全聯先生,
也只有青春年華的-直接而純粹的-情感,才做得到。
現實中我們總是顧慮太多,自以為是的為對方著想,
真心的完全的爲對方付出的結果,永遠也等不到我們期待的答案。
雖然我的成長經驗與[那些年]的基本信念很不一樣,
但看完[那些年]之後,留下的畢竟是正向的、帶有希望的感受,
對於很多不以為然的情節,也就釋懷了。
或許是導演自己選擇用這種觀點來呈現這個故事,或導演根本就是這個信念的擁護者吧!
* * *
至於那個自以為是柯騰的某某某,妳少來了...
妳以前根本就是沈佳宜好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