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領域講到研究,
似乎很多人的反應都是倒退三步,不太敢繼續談論下去。
今天聚餐時老師提到研究型與實務型的人才,
題外話...雖然老師用的詞彙是"研究型",但聽起來像是"研究助理型",
我覺得他想要的應該是很會寫研究計畫、很能夠處理行政事務/跑資料分析、
很會summarize研究結果與建議的人吧?
總之,有的人被歸納到實務型,有的人則被歸納到研究型,
這種二分法很有趣,我想我在老師的眼裡應該是後者,只不過還有待磨練。
我自己是怎麼看的呢?
我認為會對某些事情的脈絡、過程及結果產生超乎尋常的執著和堅持,
而且還伴隨著一種想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傳遞出去的熱情,這大概就是研究型的人了。
我覺得研究只不過是一種手段,
用來告訴世界"這是怎麼一回事"、"該怎麼做"、"為甚麼"、"這種做法有甚麼道理"。
真正的重點還是在於研究現象的本質,以及進行研究的動機,
這些才是真正改變世界的力量。
研究之於一種手段,如同高等統計學或紮根理論分析策略對我的意義,
我對它們一直有一種莫名的"想要學習"的興趣(意思是當下的自己還很遜),
就像研究一樣,
學會這些,並不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但是有效的應用它們,去達成自己的目的、去滿足自己的研究動機,就能彰顯它們的價值。
研究是一種語言,如同科學是一種當代的神諭,
誰掌握了它,誰就掌握了權力。
或許純學術研究距離實務領域太遙遠,或許是這種語言太艱澀高深,令人又敬又畏,
但實務或行動研究真的可以改變世界,可以make a difference,I've seen it happened before.
所以,我想成為一個研究人才,立足於實務的研究人才。
以上部分信念也來自於最近念的"方案評估"一書。
生涯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行
旅途才剛開始,我就什麼都想帶走。
- Nov 07 Mon 2011 21:20
I've seen it happened(to make a difference).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