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關於「回家」的戲。

為了治療失憶的教授,出版社的助理小田帶著他走遍過往30年的回憶…
從教授的妻子、教授的女兒、教授與小田、教授與父母,
從荒謬而錯亂的失憶,逐漸將教授及身邊各個關鍵角色的關係帶出來,
同時也讓教授這個人的個性/特質脈絡更為完整。



「預言」是一齣有野心的戲,
它試圖講很多東西,幾乎把人生當中主要的人際議題通通演出來了,
而最妙的是,隨著公演日期的不同,
這套劇本甚至可以因應節氣(節日氣氛)做出微調,讓劇情支線比重隨之改變,
譬如說:
兒童節可以講失落的童年、
母親節可以講守候著老家的父母、
情人節可以講夫妻或伴侶之間的情感聯繫…

…當然他們並沒有特別這麼做就是了。這純粹是我的想像啦,
而且如果要調整比重,表示又得重新排演…會讓演員們抓狂吧。

偵探循線辦案這個元素,在劇中變成了旁白似的敘事,偶爾點綴了劇中的笑點,
(應該說,偵探一角就這樣變成了丑角…負責搞笑)
而小田這個角色串起(或者說,見證)了各支線劇情,
教授的妻、女在劇中都有很棒的刻畫,甚至有超越主角的劇情演出,
蔡燦得飾演的女兒支線劇情實在精彩,印象之深刻甚至超越了小田告白一幕,
而教授之妻的劇情,不得不說小黃一角(直到末尾才現身)把這條支線拉到高點,
結果從頭到尾一直在埋伏筆的小田支線,一整個弱掉…

反正在教授妻女支線的雙重火力圍攻下,
小田與教授的青春情誼給我一種「這不是重點」的感覺,
(如果這不是重點,那前面為何要鋪陳那麼多?如果這是重點,那為何有種氣勢不足的錯覺?)

我不知道是劇本鋪陳不多、還是演出張力不夠,
看起來,
小田這角色只顧著帶領教授走過一幕幕的人生片段,
在其他地方卻鮮少厚實自己的情節脈絡吧?
(是都有鋪哏啦…只是連不太起來…)

最後教授回家與父母團聚,好像是劇情主線,
卻也沒有給太多時間和情節來擁戴它,
跟前面的支線相比,這條主線反而是伏筆埋得最少、鋪陳最薄弱的,
所以後來偵探的台詞:全天下的父母都應該銬起來關在家裡(類似)云云,就顯得有些突兀。
畢竟「親子關係與童年的失落與寂寞」是在教授之女的校園一幕的主題,
但「教授回家跟年邁的雙親團聚」主線中,並沒有看到教授如何需要父母、父母又如何虧待教授啊。
(而且教授的父母兩個角色,除了PPT之外,前面完全沒有出現)

或許,各支線劇情都在鋪陳「家庭」的重要性,
只是某些部分(阿得、小黃,就是你們!)太搶戲,
而某些部分(小田的告白)又讓人分散了注意力,
才讓我出現這種「重點在哪裡?」的疑問。

再回到「預言」巧妙的舞台設計,
以旋轉舞台為基本架構,外加一個可以繞圓轉動的空間,人稱雙旋轉舞台…(?)
搭配燈光的變化與照射角度,就變成各個劇中出現的場景。
整體看起來,舞台設計算是比較靠近寫實的一端,
給觀眾的投射空間也比較少。

(「人間條件」可能是我看過舞台設計&道具佈景最寫實、也最沒有投射空間的戲了吧)

有時候不禁想,
是不是觀眾的投射/補完能力越不熟練,
看戲時越需要具體的道具或佈景來引導進入劇中情境?

之前看果陀的「步步驚笑」,
道具非常精簡,卻已經點出各場景的關鍵元素,
當然在音效、燈光跟演員的演技都有助於觀眾聯想,
而作一齣戲要做到什麼程度,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考量…
但相對於「用台詞把故事意涵講出來讓觀眾懂」或「把舞台做到讓觀眾知道現在情境在哪裡」,
我還是比較喜歡自己投射/補完情境的感覺。

看戲的享受之一,就是讓想像力恣意馳騁…

不過,台表能做出這樣的舞台機關也蠻厲害的,
(光是組裝與拆卸就不知道要花多久時間和人力)
真令人佩服。

臺灣戲劇表演家十年大戲「預言」官網:
http://php.trying.com.tw/prediction/index.ph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m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