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看HBO的<the Pacific>影集,
其中有一幕講到,一個陸戰隊士兵經過短暫的數次攻防戰後,被升為下士。

我想起先前看到的HBO自製二戰電影「戰鼓平息」,
短短幾天內,一整排部隊中唯一存活下來的二兵曼寧,先被升為中士帶領一班新兵;
隨即又因為原先的上級受傷,被升為少尉,取代長官的位置,帶領這群由新兵組成的排出擊。

電影一開始,曼寧背著受傷的同僚,從戰場上撤退。
他們走了很長一段路,在此刻,曼寧仍抱持著「絕不放棄夥伴」的信念,
而當同僚再也無力前進的同時,曼寧掙扎著是否要將同僚就地遺棄。



一根煙之後,曼寧開槍殺了同僚,
自己一個人,活著回到僅存的營部。

曼寧的信念,大概只剩「活下去」了。
失魂落魄的他以自己不適任為由,向少尉長官請求提早退伍,
而長官堅持要他升級,理由是:整排士兵都被殲滅,而只有你活下來,這就是最好的理由。
此後,從曼寧的言談和行動所透露的,就是「自保」這件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ZsF8YsAk48

此刻,美軍節節敗退,困在賀根森林中,
無法攻破德軍,而淪為對方大砲的活靶。
長官升曼寧為中士,並要求他帶兵前去突破德軍的大砲,
曼寧跟長官談了條件:只要達成任務,就讓他以不適任為由退伍。

長官答應了,於是曼寧帶著一班剛到部隊的新兵出發,
與大砲守兵對峙時,他(又?)擊斃了一名臨陣脫逃的新兵,
後來根據眼鏡肥仔二兵華倫的解釋,此舉讓其它的菜兵放棄逃跑,
轉而面對死亡的壓力,得以成功地擊毀德軍的大砲。

然而,成功達成任務的微笑曼寧(那微笑真的會讓人想揍他)回到部隊,
卻發現受傷的少尉長官被強迫撤職,原先的約定也就不算數了,
高層的中校長官,甚至將曼寧升級為少尉,直接取代他的位置,指揮接下來的作戰。



但是,這個以步兵消滅德軍坦克的作戰無異於自殺。
曼寧體認到這一點,認為唯一可以讓自己生存下來的機會,
就是在前一夜先冒險把坦克炸毀,
於是他帶著幾個信任的兄弟,趁夜摸黑執行任務。

黎明時分,德軍的坦克被炸毀了,但這組小隊的行蹤也被發現,
在德軍的掃蕩中,曼寧卻因為分心於中彈的同僚,自己中槍受了重傷,
到最後,只剩下當初他帶的菜兵華倫存活下來,
不顧曼寧的反對,華倫咬著牙堅持背著他走回部隊陣地。

在雪地裡,他們走著,走著。
曼寧苦笑著,閉上眼睛。

1.jpg

電影海報上寫著一首詩:
Heroes are born
when
bullets fly,
when
the earth explodes,
when
cannons roar,
when
trumpets fade
...


生存是戰場上唯一的方向,
曼寧徹底地奉行這個信念,他不理會長官命令,也不甩同袍情感,
面對死亡,只有活下去才是王道。

就算他的一切行動只是為了自保,
卻也一併讓身邊的人、或自己的部下得以存活,
這樣的人,或許也具有一種領導者的風範?

幾次出生入死下來,菜兵華倫知道,
只要跟在曼寧身邊/聽從曼寧的指示,
不論那些指示或要求乍聽之下多麼不合理,只要遵從,就可以活下來。

你無法理解他的想法,有時候更是排斥他的作為或說詞,
但是,或許只有他才真正不抱妄想地瞭解現實,而在現實當中建立起自己的順應之道。
如果有這樣的長官,你會不會死心塌地地跟著他?

when_trumpets_fade.jpg
(左一:華倫,左二:曼寧,其餘為夜襲小組成員)

電影中呈現的畫面是很寫實的,
例如齊格菲防線的「龍牙」(一種很像海邊粽子的水泥塊,用來阻止坦克車入侵)
士兵服裝的考究等等。
但最真實的,或許是戰爭的殘酷與無奈。

當服役中被指派各式各樣的、我不是那麼喜歡的工作,或任務時,
我有時會想起<戰鼓平息>這部電影。
勞者,所以多能;能者,所以多勞。
只是,曼寧這樣的領導者,似乎也挺有魅力的…

本片描寫的是1944~1945年間,
在德國/比利時戰線「突出部之役(The Battle of the Bulge)」前的
賀根森林攻防戰(Battle of Hurtgen forest)
美軍在此役傷亡慘重,死傷兩、三萬人左右。

本文標題出自另一部我很喜歡的戰爭電影-<Black Hawk Down>(黑鷹計畫)的台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ymies 的頭像
    Symies

    Symies: No Mind, just Here and Now.

    Sym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