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落幕了,生命卻無止盡地繼續上演著…
人生四季,有哭有笑,笑中帶淚,淚中有希望。
~九九劇團 成果發表會「人生四季-南投人的故事」~
序曲 光之鹿
這是一段小朋友的舞蹈,一開始沒仔細看DM上的說明,
我看不懂它要表達的是什麼,
不過「太初」、「神話」、「追尋」的感覺是有的,
乍看之下像是某種寓言,鹿…?
我覺得山中的鹿總帶有某種靈氣,
很多神話裡面牠們都有參一腳的樣子。
童年故事一:春光
也就是【粉紅色的三角褲】。
真實故事發生時,或許比台上角色的年紀還要小?
感覺應該是會發生在三歲左右的事。
現代人或許難以想像,但如果是鄉下的話,其實還蠻合理的…
因為我離開阿蓮之前也差不多是這樣穿著開檔褲到處晃來晃去。
其實這裡就隱約有一點沉重的東西跑出來了,
意料之外的轉折點。
童年故事二:暖陽【抹布牛奶】
啊哈,這是我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去看的一幕。
聽說這一段的呈現方式已經被改成比較活潑的了,
那我還真想看看原來是如何表現的。
一邊看一邊想,這是演出在地人的生命故事,而不是以取悅觀眾為目的,
所以無論如何呈現,都還是會受到限制,
畢竟這不像是大學生的社團活動劇,
不是只要盡情製造笑料安排爆點就好…
自己想一想就覺得顧慮很多,
如果戲劇這麼容易演,那大家都可以去演出了,
看來,幕前幕後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層面。
啊…
我不知道啦,是想說如果
對話和動作之間可以稍微停頓或區隔,
(給觀眾時間反應、凝聚注意力和增進覺察?)
或盡量讓台詞不要重疊,也許戲劇效果會更顯著?
有時候知覺線索太多反而會擾亂認知跟情緒反應呢。
不過還是要說,朝胤幹得好啊!
少年故事:仲夏【網路情緣】
呃,其實這一段就很像大學生會做的學生劇,
前面投影片的鋪陳有點快,以小朋友的閱讀速度可能跟不上,
由於這一幕有一定的比重將背景委託給投影片去說,
所以有點可惜,可能有人會一下子無法進入狀況吧。
但說到底平平淡淡的感情戲本來就很難做,
尤其時間這麼短,而且題材又是網路交友,
這種情節跟交筆友一樣都超難做的…
所以劇中的「事件」就很重要,因為好像沒有心裡的獨白戲,
得在事件中設法同時呈現出雙方的態度和對彼此的感覺,
然後那個事件又必須要有一個關鍵的收尾或轉折點,
這樣才會有爆點…唉,爆點爆點,就說了這不是學生劇啦…
說到這個,
我好想挑戰悲情或是戀愛情節的劇本啊!
(一直都做喜劇或白爛劇情實在是…)
總之,可能要在一些細節(如神情、手勢或小動作)上面花心思吧,
除了情節鋪陳之外,音樂和燈光的配合也非常重要,
嗯…光是想像就覺得熱血沸騰…
(p.s.錯位接吻實在很讚)
青年故事:中秋【殘缺的愛】
一開始破題的髒話就讓台下一片沉默…(⊙o⊙)
這是在講一個家庭破碎的故事,
最搶戲的似乎是惡婆婆,但是我覺得阿娥還有可以發揮的空間,
感覺演員有充份的演技,也盡責地把悲情的母親/女性扮演得很好,
但似乎心境上還可以再呈現多一點,
譬如用過即丟的無奈、委曲求全以自己的方式付出對子女的愛、
那種「愛,可是迫於現實,我只能做到這樣…」的感覺。
我也不知道,
如果從一個觀注傳統性別角色被迫害的觀點來看,
或許呈現的重點又不同了?事情總是有無限多種詮釋的可能。
另外阿勇的部份好像也可以再多著墨一點,
特別是阿勇身體復原後婆婆又要把媳婦趕走的那一段,
似乎有透露出一些自我省思的意味,
只是導演好像沒有停在那裡太久。
就如同朝胤說的,指出了問題的現象之後,
並不代表也有責任要提出解決的答案。
(如果今天演出的目的是要讓觀眾有所反省的話,
我猜就會放多一點反省的成份了吧)
老年故事:孟冬
穿著醫師服而戴著手套和頭套…
只能假設這是主治醫師剛從加護病房裡查房出來…
雖然我懷疑原本場景是想把它設計成手術剛結束而醫師走出來?
啊…如果是那樣的話,應該不是醫師袍而是穿綠色或藍色的手術衣才對…
不管啦,反正我也沒有實際看過剛手術完的醫師到底是穿什麼,
反正現代人認識世界都是從電影或電視劇上認識的了…
這算是比較正面的故事,
而且我覺得也有必要讓大家知道下面的觀念︰
(1)中風只是一個重大的突發事件,它不能判決一個人的餘生該如何度過。
(2)復健不是家人的事,也不是醫療團隊的事,第一重要的事在於病患本身的投入。
(3)第二重要的則是家人的支持與投入,如果把病患送到安養院就是死路一條。
(其實請看護為病患代勞一切也差不多是死路一條…病患的主動性是關鍵)
咳…職業病犯了…
這一幕的結構其實很流暢,但就是佈景切換比較繁複,
朝胤也說這一段幕後還有改善的空間。
至於觀眾的情緒…有時候劇情走的太過流暢好像也不太好?
要是我就會多放一些具有時間感的元素,設法讓觀眾感受到時間的流動,
(譬如鄰居朋友的衰老或球友年紀的增長…要嘛從台詞要嘛從服裝化妝著手吧)
再不然就是讓觀眾看到「經過多次的練習,病患總算自己踏出了第一步」;
諸如此類,
不然在短時間內復健得太順利實在少了點戲劇性…?
老年故事:殘雪【父女生死緣】
這一段很棒,有「起承轉合」的感覺。
這種有明確轉折的劇情好像比較容易做,
觀眾很容易投射或產生認同感,似乎只要把轉折的地方做好就可以了。
啊...不過如果最後父親不要死掉的話就更好了?
我又來了,這是人家的生命故事啊,
每一次的演出,應該都是一種救贖吧!
死亡 終
也是一段舞蹈,但印象就不是那麼深刻了,
戲劇的衝擊還是有的,加上肚子餓沒辦法維持一開始的專注…
然後謝幕,我覺得一齣戲最有生命力的時候,
一個是在排練,一個是在謝幕的地方,
演出只是一種呈現,一種結果,但是排練才是過程啊。
我喜歡謝幕時演員把角色卸下的感覺,簡直像是一種儀式,
上戲讓你進入那個角色(或是那個角色進入你),
謝幕則讓你離開那個角色(反之亦然),
似乎不這麼做,戲就不會真正的結束。
題外話,如果輪椅上或病床上有人,
我覺得換幕時還是讓其他人進來推走就好,
主要是因為場地限制的關係,
換幕時台下是看得一清二楚的,
上一幕還奄奄一息的角色突然跳下來自己把床/輪椅推走,
感覺有點破壞了觀眾心中的情緒累積和劇情的連續性…
其它的都在回程的車上跟朝胤聊過了,
就到此打住吧。
生涯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行
旅途才剛開始,我就什麼都想帶走。
- Dec 15 Sat 2007 17:59
人生四季-南投人的故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