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前在電影台看過很多次,但每次都剛好只看到同一小段,
就是從FBI一開始的簡報到Fleury闖關成功搭上飛機出發。
這可能是一種選片的直覺,
單就這一開頭的交代過程就讓我覺得【反恐戰場】值得一看,
今天從頭到尾看完後,果然和電影台的印象相符,
是部運鏡和剪輯都很棒的動作片。
(運鏡至少比Green Zone-關鍵指令-最後一場追逐戰來得穩定許多)
中東地區與美國之間的關係,為好萊塢帶來許多題材可以發揮,
比較常看到的是像【關鍵指令(the Green Zone)】批判美國出兵伊拉克的陰謀論,
或是【鍋蓋頭(Jarhead)】充斥著無力感質疑戰爭的荒謬,
今天這部片比較像是【戰略殺手(the Peacemaker)】的調調:仇恨。
【反恐戰場】很特別的是在一開始就安排了FBI的駐地人員遭逢不測,
使得美方主要角色群3男1女開始醞釀著復仇的基調(終於想報復的不再只有外國人了),
而幕後主使者在「看戲」的同時,也帶著自己的孫子一起「欣賞」,
然後導演有點trick的在片尾再次呼應「復仇」-其實是「冤冤相報何時了」-的主題,
Fleury在片頭對Mayes講的話,
竟跟片尾幕後主使者被就地正法時對孫子說的話相同:「我們會把他們都殺光!」
電影就在年幼孩子堅定的眼神中結束。
Al Ghazi這個角色雖然最後很悲情,但點出了仇恨造成的collateral damage,
在這場「恐」與「反恐」、出於各自的「正義」所行使的暴力之間,
最後沒有人是贏家。
在南斯拉夫的恐怖份子帶著土製核彈到達紐約時,你可以告訴他「這不是我們的戰爭」,
心裡搞不好還覺得莫名其妙(參見【戰略殺手】the Peacemaker),
但是當你派去索馬利亞的直昇機被打下來時,人家也這樣告訴你「這不是你們的戰爭」,
心裡就會開始質疑一些師出無名的意義問題(參見【黑鷹計畫(the Black Down】),
這次【反恐戰場】在片頭動畫就告訴你「別試圖否認,這就是你們的戰爭哦!」
卻是非常、非常衝擊,也非常直接的手法。
...而這也是所有殺入越南/中南美洲/北韓等英雄主義動作電影不會提出的質疑。
所以雖然正直的Al Ghazi下場很慘,而深入敵區的FBI小組卻是全身而返,
我卻不覺得這部片有「大美國主義」(即「死道友不死貧道」)到哪裡去,
反而你會開始思考:
這些爭戰的結果是什麼?到底值不值得?有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反恐戰場】是一部編、導、攝、演、剪的完成度都呈現一致高度、很精彩的電影,
在類似主題的電影當中,
大概就跟製片人Michael Mann的經典作品【落日殺神(Collateral)】差不多,
獨樹一格、精彩、而且餘韻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