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從那熔爐誕生,但必自那火中逃離,否則終將被烈焰燒盡"
--改寫自國美館某次展覽的解說牌--
生命,自虛無中誕生的光,被賦予無限的可能性;
第一個鑽進細胞核的粒腺體,
成就了現代多細胞生命最初的原始型態。
第一隻離開海洋的蛇頸龍,
低頭(且優雅地)看著自己的傷勢,決定不再回到充滿飢餓鯊魚的大洋,
於是牠成為陸生恐龍的遠古祖先。
某隻掠食性恐龍來到溪畔,
儘管知道自己可以完全主宰對方的生命,
最後仍沒有下手,只是漫步走到一旁。
牠雖然虛弱,毫無抵抗能力但仍逃過一劫,
牠雖然強大,但卻超越了殺意而離去。
誰最後以何種形式存活下來...?
我困惑了。
若只憑預告片段就以為這是部家庭動力電影,
那就小看了【永生樹】的導演啦!
(雖然看完一大段「Discovery HD之生命的起源」後,我心中OS的確是:啊...我小看導演了)
本片的格局很大,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blah blah blah...最後有一個男人上了天堂...
咦?我錯過了甚麼...?
喔,你猜得沒錯,在這部片中,
「家庭」這個主題佔有主敘事線很核心的位置。
在很小很小的時候,
我以為這世界只有唯一的「我」,一切都圍繞著「我」運轉;
然後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與周遭的一切不同--
我是「我」,母親是母親,外在環境是外在環境,
「我」不等於世界,世界與「我」是分開的...
老實說,這是一部非常悶的電影,
在台灣恐怕票房會很...
我看的6/17中午首映場,場內觀眾沒有超過10人,其中一對夫婦還中途離席,
在此順便向國內代理片商Catchplay致上崇高的敬意...
但是,這部電影的影像質感非常、非常、非常地高,
並不是解析度或畫質那一類屬於基本要求的畫面特性,
而是諸如視覺焦點、取景角度、視野構圖、運鏡...等等。
簡單來說,它的影像是活的詩句。
從電影院回來,空氣中的濕熱暗示著將要下起大雨,
我竟然停在家門前的柏油路旁,盯著雨滴擴散到整片柏油路面,
這是我從來沒有做過的事,平常這些訊息不過就是被忽略的背景雜訊,
然而這部美到極致的電影好像把人對外在環境的感官知覺喚醒了--
--我簡直可以看見雨的味道。
生命有兩種道路,一種順應著自然法則而揮灑野性,一種領受著恩典而包容一切。
父親,剛毅,自大,好強,野蠻,不斷地教導孩子們要更狠、以更具侵略的態度求生存,
母親,柔弱,內斂,順從,優雅,從不教導甚麼,只是帶著孩子們體驗、接納他們的情緒。
父親一再以蠻橫的姿態要求、欺凌、欺騙、侮辱自己和弟弟們,
加上看見弟弟因樂器才能被父親接納形成的醋勁,累積而成的弒父情結、模仿與超越的心態,
交織發展成男孩的叛逆性格,同時我們也在這裡看見生命純粹的暴力與原始,
雖然幾乎有下手的機會,但男孩畢竟沒有動手,只是祈禱神讓父親死去,
因為父親也有脆弱懺悔的一刻,也不斷地向孩子們以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愛,
導演細膩地捕捉男孩子成長過程對父親又愛又恨的思緒,每每令人為之心碎。
在某個夜晚,男孩鼓起勇氣詢問母親,在三個孩子當中妳最愛誰?
母親只是輕輕吻了他們的額頭,訴說自己對三兄弟付出同等的愛。
我想我只能很粗略地把片中龐大的隱喻化約為二元對立的形式了:
男孩的心態複雜而矛盾,
他恨父親,卻崇尚父親的強硬,
他愛母親,卻厭惡母親的柔弱,
父親似乎創造了一切,也主宰了一切,但卻無法平等對待萬物,
母親似乎只能默默承受權力的控制,但對萬物卻能同等接納,
在這種關係中,
實在無法不令人聯想到某些建立在種族潛意識中對諸神的想像...
總歸一句話:
創造與毀滅同等重要,因他們都是生命周而復始/再生循環的一部分。
* * *
男孩沒有成為父親期待的那樣,但,男孩卻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
弟弟是父親期待的樣子,同時在性格上也最像母親,
即使再怎麼蠻橫霸道,弟弟也無條件地信任自己,甚至包容自己,
但男孩卻失去了他。
* * *
失去父親、失去母親,
恐怕都比不上失去一個理想的/完美的自己。
那是
近乎無限的失落。
在男孩的心中,
在男孩不斷變成父親的成長過程中,對於母親的形象始終有無限的憧憬。
不斷質疑信仰、被信仰背棄、信與不信之間,
男孩拋出了一個個無解答的問題,而沒有得到回音。
男孩展開追尋。
「僅以本片獻給每一個曾陷於家庭風暴核心的孩子」
......如果在片頭加上這句註腳,你會比較開心嗎?
雖然在戲院裡當下看不懂很多畫面的意涵、也無法立刻理解那些回憶畫面的時間先後順序,
但看到西恩潘在沙漠中走來走去,最後走到海灘,看見自己,
看見父親、母親、弟弟們在一起,
那些擁抱、那些觸碰、那些原諒與和解的形式...
我還是無法克制地熱淚盈眶。
男孩在道路的盡頭完成了自我救贖。
* * *
這就是直接的美的體感吧!
你不必理解美的形式,但是,你依然會被它所憾動。
這部電影堪稱藝術,當之無愧...
* * *
以下是關於文化差異的碎碎念:
1
這個家庭的故事線有其背景脈絡,而那些並不是我生長的環境中熟悉的線索,
譬如,我們亞洲人的觀念比較像是把自己的家庭成員視為一個「生命的共同體」,
而不像劇中(某些老美的觀念)一樣,
「我們因為家庭關係而住在一起,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
至少我很少聽過自己的親友裡面有誰的老爸會這麼強調「家/屋」是「我的」...
當然我們比較會說「陳家的規矩是如何如何,你是陳家人,所以你也要怎樣怎樣」,
但我們比較不會說「這是我的房子,你既然在這裡,就要聽我的」(尤其是對自己的小孩),
對小孩來說,這句話豈不是間接在暗示:
「只要早日離開這個家,我就可以自由」、「等我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也可以稱王」?
或者我們也不會要求小孩在回應自己的時候加上尊稱(如:Thank you, sir.),諸如此類。
所以,真不知道這些崇尚個人主義的美國人是怎麼想的。
2
或許有信仰的觀眾比較能夠馬上連結到宗教裡的上帝、主神、侍奉、敬拜等等,
但我實在對約伯與魔鬼的考驗這典故缺乏背景脈絡的常識,
當然我也知道教堂裡的禮拜(還是講道?)一幕在片中是很重要的對應意涵,
可是對於因為文化差異而無法很快地進入狀況,心裡還是有一點疙瘩。
...畢竟這是一部美國電影吧...
生涯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行
旅途才剛開始,我就什麼都想帶走。
- Jun 17 Fri 2011 21:10
【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觀影心得...有雷慎入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