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拾兒時對冒險的夢想,
想像叢林中有無數的原住民狩獵者,
洞穴或宮殿中總是遍佈機關與暗門,
古詩篆刻或浮雕上面隱藏著被埋沒的秘密...

擁有資料庫般的學識,
以及勇往直前的冒險精神,
膽識過人,幽默感十足,
皮鞭一甩總是能剛好勾住橫樑,
(然後盪來盪去,而且盪完都還能再把皮鞭捲回來)
用拳頭揍人的音效感十足(而且還有回音),
各式各樣的武器,坦克,飛機...

還有一頂經典的皮帽-

這就是我對Indianna Jones的認識,
他可是地位不亞於MacGyver的童年傳奇英雄!
(有機會再來介紹一下比利時的TinTin)

片頭一開始的浮躁青年大飆車,
相對於騎著重機在火車站月台邊登場的Henry Jones the third,
簡直是刻意要告訴觀眾,
這個年輕人的氣質是多麼的不同於其他迷惘的同輩,
(包括那些餐館裡的眼鏡仔和龐克族)
史匹柏對"父子關係"的詮釋又在第三集之後更進了一步.

走出圖書館的呼籲,一直到對親兒子輟學的矛盾態度,
正說明了史匹柏的觀點.
有了知識之後,更要勇於在生活當中實踐.

然後對於知識的追尋,也有另外一番不同的註解.
第三集裡,Dr. Jones在柏林誤打誤撞地被擠到Hitler面前,
結果德軍千方百計想要弄到手的尋寶筆記本卻被當成是索取簽名來著,
前一幕則是廣場上的焚書一景.

知識的價值與應用差異性很大,
如同製造原子彈與核能發電,取決於觀點和態度.

目睹原子彈試爆的Dr. Jones的背影,(哎呀,那可是浩克童年的家)
似乎也象徵著人類已創造出與約櫃/聖杯等傳說之物相提並論的力量,
創造的力量.
毀滅的力量.
知識的力量.

最可怕的力量或許還是知識,
同樣的聖物,只是不同的觀點去解讀,
就會擁有正反兩極的應用結果,
從第一集到第四集都是如此.

從"It belongs to MUSEUM!"
到"It belongs to where it came from..."
那些知識原本就不屬於特定的誰,
所以特定的誰也就沒有權利去擁有它.

然後,即使是約櫃這麼恐怖的力量,
如果不認識它,根本也不知道它是寶藏.
無論如何,看到殘破的木箱露出約櫃的一角,
實在是令吾輩老影迷感動不已啊!

p.s.
噢我超喜歡考古者發現原來自己是被考古者那一段,
關係反轉玩得好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ymies 的頭像
    Symies

    Symies: No Mind, just Here and Now.

    Sym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