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隔一段時間,週期性的低潮就來了,
(這次漲潮的時間維持得還真短啊)
不知道這次是因為上台北的關係,還是其它個人因素。

現在我對台北的城市印象很複雜,
街頭慢跑的外國人,捷運車廂裡的英國男孩,
聽iPOD的ABC,捷運站的粵語對話…真有一種國際都會的氣氛。

我試著以粵語女孩的角度來聆聽捷運的到站廣播聲,
結果發現它被淹沒在大量的人群對話(台式腔調)及車輛噪音裡,
幸好車廂裡還有LED顯示板,可以用視覺辨識中文或拼音站名,
否則天曉得我搭到哪一站了…

感覺真像是在東京搭山手線電車,
從頭到尾以為只要聽得懂"shinjuku"這個站名就夠了,
想不到每個站發音都很像,最後不得不仰賴車站的文字來辨認,
偏偏車廂裡人又多,視線受阻,擔心坐過頭的焦慮陰魂不散。

結果我在台北車站底下小迷了一段路,
記錯了捷運站的樓層,繞過轉角看到地下街的招牌真令人傻眼…
大概是太久沒回來,悠遊卡的記錄顯示最近一次加值是95/7/30,
那已經是整整一年以前的事,原來我這麼久沒上台北了。

大部份上台北,也都是來上物治學會的課程,
我記得上半年好像有一堂課報了名,
但因為要開會(跟焦點團體有關),臨時取消行程,
後來也就都沒有再繼續報名上其它的課…大概是累了吧?
(所以一年一度的學術研討會我還是一次都沒參加過)

下課後,決定沿著忠孝東路走回台北車站,
捷運一站的路程(善導寺-台北車站),大約走了三十分鐘,
一路上看到的就是那些國際都市的影子,
加上今天傍晚天氣又好,忠孝東路路又大條,
一路上又會經過很多古蹟(台大法學院、監察院、…)
真的會出現「置身國外」的錯覺。

我的台灣印象就是︰台灣「活著的」古蹟不像國外那麼多,
許多古蹟已經轉變成紀念性質,而不再是人們辦公或使用的建物,
換言之,這些古蹟已經「死去」,像是時代的墓碑一樣。
(也許市長官邸沙龍很有FU,但畢竟市長並不會真的住那邊,
 基於這種概念,看到台大法學院是在古蹟裡面上課我就覺得很讚)


(註)

夕陽和雲層互相輝映,天空很藍,
我在站前廣場只花了不到兩分鐘就決定要去某個看得到夕陽的地方,
過程怎樣都好,抓對感覺很重要…

但捷運站的人潮讓我有點疲倦,我不太習慣這種擁擠,
大家似乎都趕時間要去某處,每個人都以為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但事實上,每個人的移動軌跡互相交錯衝突,
不斷地微調方向,每個人的步調都受到其他人的影響…
昨天看到電視新聞報導日本的鳟魚逆流而上,就是那樣子吧。

捷運沿線的行道樹長得好高,視野有些受阻,
中山足球場、空無一人的兒童樂園、圓山大飯店、劍潭站的人群、
明德站的純樸氣息、石牌一帶的新建大樓、消失的天際線…
(讓我想到朝胤說的巴黎市民的觀景權與限建政策)

我只搭到北投站就決定折返了。
這裡是電影【向左走.向右走】的取景處之一,
在這一站之後,就會從四層樓高的高架軌道慢慢降為平地軌道,
然後再慢慢爬升,直到淡水站又回到高架月台。

實際上,北投站這裡的視野是看不見觀音夕照的。
那要到了復興崗、紅樹林之後的幾站,最美。
會想在這裡突然下車,只是因為這個站的格局很大,
而我懷念在這裡辦過的兩次山腰義工營。

折返石牌的途中,還是可以看到一點點觀音山啦,
那個山腰上看到的天際線,就是我對首都西北邊的主要印象。

總有一天,我要到山的那一邊去…




註:隨身聽的【太平洋的風】效果驚人,
雖然身在繁華的大都會,心好像已經飛到台東太麻里的海邊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ymies 的頭像
    Symies

    Symies: No Mind, just Here and Now.

    Sym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