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8.04.06,逐字稿發包

過去這四、五天的進度如下:
 1、參考了輔諮所的幾篇論文附錄(然後發現自己的研究方法論好薄弱),
   修訂了我自己的「逐字稿謄寫須知」,我自己覺得很詳細,不知道接下
   逐字稿工作的人會不會覺得太嚴謹?
 2、搞清楚PTT part-time版的規定,以及逐字稿謄寫相關文章內容。
 3、發文徵求逐字稿謄寫人員,得到將近五十個回應(以信件形式),之後
   的時間都花在:錄音檔轉檔(WAV轉MP3)、建立工作進度表及檔案
   對照表、計算工作津貼、聯絡錄取人員、傳送檔案、Q&A上面。結果
   我現在左手背側好痛,頸部和肩膀形成的三角區域也僵硬掉了。

研究資料管理真是一門學問啊!
   尤其是像質性研究的資料,錄音檔、逐字稿、實地札記、分析檔、個人
    省思、蒐集文件、文獻資料、寫作什麼的一大堆,而我又錄了一大堆錄影
    資料(多到這台筆電的硬碟塞不下去,只能放在DVD裡面),唉。
   由於逐字稿還要發包分出去給別人做,這下子進度的掌握也很重要。
   我都還沒想到協同分析者哩!
   喔對,我想我應該要準備一個硬碟來備份研究資料了!

說到協同分析,就讓我想到三角檢核。
   目前看來,pilot study的這些逐字稿一旦完成初步或二、三階的質性
    分析,資料本身就會自己繼續發展下去,我的論文也就獲得了「資料
    推動研究、研究獲得資料」的自行成長的生命力。
   那麼關鍵在於,資料分析的過程,經不經得起考驗?是否能夠讓人信服?
    既然資料分析可以推動研究前進,那麼分析本身首先得「站得住腳」才
    行。要「站得住腳」,在統計學來說就要具備符合基本假設、合適的檢
    驗法、顯著等條件;以質性研究來說,大概就是要透過三角檢核,確定
    「可信性」、「有效性」、「為什麼是這種方法」、「為什麼問這些問
    題」、「為什麼關心的焦點擺在這裡」之類的答案吧。
   總之是三角檢核,我有點頭大。還沒找到協同分析者呢!

協同分析者的異質性:
   Hill C.E.提出的CQR方法(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以一種
    research group的形式進行質性資料分析與編碼)裡面提到:編碼(或
    分析?)時,盡可能透過不同的團隊成員的角度,來擴充編碼/資料分析
    觀點的可能性/多元化(其他方法包括輪流擔任討論時的領導者,以充分
    讓每個成員的聲音都能發出/被聽到等);聽起來很像是Strauss & Corbin
    提到在open coding階段的原則-自由聯想與多樣化(欸,我不確定是不是
    這個概念,要查書)?所以協同分析者應該找跟我想法同質性高的(檢核
    比較有效率,但仍能夠達到第二人檢核)?還是異質性高的(檢核較慢,
    但一定能擴充觀點)?

論文本身怎麼寫?
   我在想,如果我以論文架構作為分析骨幹,然後針對所有的資料作(歷程?)
    分析,並且記下我聯想到的方法及文獻,然後依照論文架構把他們放到該放
    的位置上,隨著分析的進度,慢慢地把文獻資料看懂摘要/引用進去,逐步
    充實其血肉,這樣好像就可以寫得出來了耶…連論文本身也可以用資料推動
    嗎…?

紮根取向(及行動取向)的研究方法
   目前就觀察焦點/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來說,都是紮根於資料產出的。只有在
    一開始進入場域、進行觀察的過程,比較像是參與式觀察的方法(那是指
    人類學?還是田野工作取向?有名稱嗎?待查!)。
   資料分析倒是很紮根沒錯(開放編碼-主軸編碼-不確定是否要到選擇性編碼)。
   由於資料蒐集的過程、訪談大綱的形塑不斷基於先前的分析結果而修正,這部分
    是很具有行動精神的。
   而一開始的動機除了面對自己的定位之外,也有相當的比例是在行動的理念:
    解決問題(職評的研究缺乏「內在效度」的面向,意即:沒有人做研究來主張
    職評本身存在的意義或重要性,我們的職評到底在幹什麼?如何展現其獨特的
    專業?以至於職評的效果及運用方式等等)。我想先從內部開始探討職評本身
    ,之後再從外部(使用效度)包圍職評的存在意義。

資料分析
   因為我覺得,第一篇逐字稿的註解(初步分析)裡有很多很多我自己的聯想與解釋
    ,可以說是有著「實地札記風格」的分析稿吧!可是這樣好嗎?我有必要再做一
    次解釋或詮釋嗎?(我覺得自己講了太多受訪者沒有講的)還是要分成「我的聯
    想」與「摘要及歸類」兩面向來做註解?

疑問:
 Q:資料來源的部分,除了我的實地札記、現場錄音逐字稿、錄影檔案(好像只能看到
   表面的行為,或作為訪談的切入點)、個案資料等四種之外,還有嗎?(它們好像
   也是「觀察記錄」…)
 Q:分析方法:經常性比較法?
 Q:資料檢核/分析者:我、協同分析者(研究生以及…指導老師?)、研究參與者?
   (這要查一查書)
 Q:我也不確定什麼時候要把資料拿給研究參與者檢核。逐字稿本身嗎?還是初步分析?
   還是二階的分析呢?拿給他檢核的目的/意義是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m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